English

医疗下乡 双向受益

——青年医务志愿者下乡服务纪事
2001-03-30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李海秀 我有话说

今年3月中旬,在安徽省各个医疗扶贫点,锦旗、感谢信接踵而至。六名老红军联名的感谢信甚至送到省委书记的手上。还有的摘回山中的映山红送给医生。这些都是当地群众对志愿深入安徽省贫困乡村送医送药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来自安徽省各大医院的111名青年医务志愿者是从1999年6月起,分三批相继深入全省20多个贫困县的24个乡镇。他们每个人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克服重重困难治病救人,在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帮助当地的医务人员共同提高。

过河的卒子显威力

青年医务志愿者深有感触地说,乡下的锻炼实在太多了。原来在医院时各干一摊,遇到问题可请教专科医生或查阅资料。但下乡后就要当机立断,独挡一面。省卫生厅戴厅长的描述更形象:医务志愿者们在城里医院时像个“卒子”,下乡后则成为“过河的卒子”,发挥出了车、马、炮的大作用。

病人李文华7年前因肠坏死在县医院行结肠和部分直肠切除术,7年来一直由腹部造口排便,苦不堪言。志愿者李仕青医生得知后,将他接来做了仔细检查,成功为其进行了低位结肠直肠吻合,病人终于恢复正常排便,解除了长年的痛苦。利辛县农民梁凤英盆腔有巨大肿瘤,但数万元的费用使她不敢到城里求治,一耽搁就是一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医疗队,没想到仅花费千元就彻底切除了肿瘤。

200元治好了肾结石;500元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手术中没有缝合线,用消过毒的长头发代替,使病人化险为夷……111名医务志愿者每人都有不凡的业绩。自1999年9月以来,他们在当地医务人员的配合下,共完成大、小手术2000余台次,门诊58840人次,义诊320余次,服务群众达65000余人次,共治愈患者31000余人。

双向受益反响好

医疗下乡,不仅使医务志愿者学到很多在城市医院里学不到的东西,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对今后的行医生涯将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为当地人民群众送去许多实惠,有利于逐步改变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践证明医疗下乡,双向受益。

革命老区祁门县雷湖乡卫生院停业整顿已两年。医务志愿者们来后一切从零开始,把自己的生活费借做添置药品急需,还积极奔走,争取到价值2万余元的医疗器械及药品的资助。针对雷湖地区乙肝、寄生虫发病率较高的情况,他们免费为教师和学生体检;并为当地老红军、老八路建立健康档案,为孤寡老人和伤残军人发放优先救治卡,开展定期巡诊,恢复了卫生院的正常运转。

医务工作者们下乡后想农民之所想,尽量开小处方,甚至为特困群众垫付医疗费,帮助面临失学的特困生交学费。患者手术后住院困难的,医务人员就上门为他们护理,努力用最低的费用为农民群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天堂寨卫生院做了个初步统计,医疗下乡半年里,为当地群众节省医疗费用近10万元。

针对乡镇医疗卫生管理水平落后的状况,医务志愿者们参照所属医院先进管理经验,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协助当地卫生院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交接班、药品及医疗器械管理等。并牵线搭桥,为基层卫生院新增项目40多个,捐助设备价值300余万元,极大地促进了乡村医疗卫生建设。

医务志愿者们通过病例讨论、典型手术示范,查房等方式,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并结合专业特长,对口负责当地医务人员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同时开设了眼科、心血管科等空白治疗项目。自1999年以来,共举办培训班和学术讲座800多期,培训了10000多人,使各乡镇卫生院涌现出一大批能独挡一面的优秀医护人员,为当地留下了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